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2011的博文

大伯公的由来

图片
据说在乾隆十年间,有三位中国结拜兄弟漂洋过海来到马来亚的槟榔屿(槟城),原本三人是教书先生、铁匠、碳匠,但在不繁荣的岛上,无法施展解数,所以就委屈的成了渔夫。 有一天两位弟弟发现,大哥张理不见了,寻遍全岛,才发现大哥在一个岩洞里坐化了。两位义弟就将大哥安葬在石岩旁同时祭拜。后来,弟弟2人也相继去世了。 日益变迁,也许华人社会都有初到贵竟先敬地主的习惯,后来陆续到槟榔屿开荒谋生的华人都把他们当成是地主般的供奉,祈求先贤保佑平安,财源广进,同时也延续了家乡“福德正神”的结构,这也许就是“大伯公” 的形成。 我途听道说的,真实性无从考究,但这个传说绝非祈求神的保佑这么简单,祂代表了当时南洋华人对先贤贡献的敬仰,三兄弟的互相扶助精神,封神也只是一个“精神力量”的推动罢了!

佛教旗

图片
国际佛教旗又称“佛教旗”、“佛旗”,是全世界佛教信众共通的旗帜和佛教的标志。佛教旗是一位美国新闻记者亨利·斯太尔·奥尔科特在1880年设计的。 1885年佛教旗在斯里兰卡作为信仰与和平的象征第一次正式使用。 1951年世界佛教友谊会在斯里兰卡成立,将五色旗定为会旗,之后逐渐为全世界佛教信众所认可,五色旗遂成为佛教世界共同标志。 佛教旗由蓝、黄、红、白、橙五彩色条组成,五色条在旗杆一侧纵向延伸,在另一侧横向延伸。 佛教旗的五色源出于南传佛教所称释迦牟尼得道时放六色佛光,为蓝、黄、红、白、橙和前五色光的混合色光;另一种说法指此五色为佛陀渡化天、人、畜生、饿鬼和地狱五道时所放射的光芒。 佛教旗中的五色各自还有一定的代表含义: 蓝色 代表慈悲,和平 黄色 代表中道了义,离于空有,究竟彻底 红色 代表成就福慧,庄严吉祥 白色 代表清净解脱,法尔如是 橙色 代表佛法的本质,是从智慧庄严而成 佛教旗是佛教和佛教信徒的标志,在佛教节日和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、元宵节、盂兰节等期间和寺庙举办法会期间,都要悬挂佛教旗。 以上内容引自维基百科

拿督公的来源

图片
十三世纪以前,马来人接受过印度宗教的薰陶,十三世纪以後,他们才普遍转而信奉回教,可是至到今天为止,马来西亚华人仍祀奉着远在印度宗教传入之前便已存在的神──“拿督”(Dato)。所谓“拿督”,一般都指是马来人本身的原始神主,缘因那是唯一不受回教所影响的信仰。 关于“拿督”这个名词,原是马来王国的臣衔之一,但同时也可作为祖父、祖母、长老、族长与贵族的统称;。由於这种祭拜仪式久而久之遂成了马来西亚华人非常普遍的信仰,不过他们对於成为神灵统称为“加拉默”(Karamat),而通常冠以“拿督”这个神衔。 拿督神的地位大致与地主神、山神和家神等相当,随处都可以存在,所以住在马来亚的华人咸以“拿督公”称之,以表敬意。出於华人之间普遍深信拿督公是控制当 地人口安全与灾祸的神主之一,所以不少人都成了拿督公信徒,尤其是寄居山林或甘榜地带的华人更是像供奉灶神与天后一般,家家户户虔诚地按时祭祀。 相传每一个山林地界都驻有个别的拿督公;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後,固然可能成为拿督公的神位,此外,凡是幽深的山谷,漩涡的海面,奇形的大树,或怪状的巨石等等也一样可以成为拿督公的安居处,而一些长得怪异别致或兽性反常的鳄鱼、老虎、蟒蛇之类,都被视作拿督公的托身形象。 供奉有拿督公固定神位的家庭,每星期四必须备香花、槟榔、栳叶、烟草、鲜果与蜡烛,甘文烟等物祭拜一次。 时至今日,马来半岛上还有八十巴仙土地是森林地带,在当地所有从事开辟野林荒地的工友之中,大都怀有许多忌讳。例如进入山林之前先行点烛或烧香向四方八面朝拜,以求当山的拿督公准许,经过朝拜後,各人始能安全进入深山而不致於迷失方向。 信徙们每遇商场失利、情场失意或是旱灾水患等不如意事时,往往求诸拿督公代为解救;相传拿督公对於这类工作是胜任愉快的,只要信徒们按时祭拜并遵守它的禁戒,便能“有求必应”了。 至於华人供奉拿督公的仪式,大体上就多少带有华人民间信仰的形色了。例如烧香焚宝多於燃烛,搭建袖珍庙祠,挂上牌匾横彩, 盛行着这种多彩的仪式。 三胜慈善福利中心

阿姜曼

图片
  阿姜曼 · 布利达陀 (1870-1949),Ajahn Mun Bhuridatta,20世纪最伟大的森林禅师,1870年生于泰国紧邻老挝与柬埔寨的乌汶省。从当时到现在,那里 都是不毛之地,不过也正是这块土地的贫瘠与人民的和善性格,成就了世间稀有的心灵深度。   阿姜曼年轻时拥有活泼的心智,他在即兴歌谣等民俗艺术方面表现优异,并热衷于心灵修行。在成为比丘之后,前往追随当地一位杰出的森林比丘阿姜扫(Ajahn Sao),向他学习禅定,并了解到严持戒律对于心灵进步非常重要。他成为阿姜扫的弟子,积极投入修行。   这两个元素(即禅定与严格的戒律),虽然从现在有利的角度来看可能并不起眼,然而,当时戒律在整个地区已变得非常松弛,而禅定更是受到很大的怀疑——可能对黑暗艺术有兴趣的人,才会笨到去接近它,它被认为会让人发疯或使心灵着魔。   阿姜曼适时且成功地对许多人解释与证明禅定的功效,并成为僧团更高行为标准的典范。此外,虽然地处偏远,他仍成为全国最受敬重的心灵导师。几乎所有二十世纪泰国最有成就与最受尊敬的禅师,若不是直接师承于他,就是受到他的深刻影响,阿姜查也是其中之一。   简介:   阿姜曼 · 布里达陀 (1870-1949) 阿姜曼1870年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东.拉贾泰尼省乡间的邦堪蓬村,于1893年出家为僧,从此一生游方于泰国、缅甸、老挝,大部分时间在林间梵行。他与老师阿姜索一起,振兴了泰国林居禅修传统,吸引了大批弟子,之后传遍整个泰国,以至海外几个国家。